中国商业网 首页 焦点 媒体看点 商业快讯

信也科技研究报告:从金融中介服务到科技赋能,“风口”上的信也科技

2019-12-20 17:55 收藏 分享 邀请

3.2中国银行业向零售化转型的浪潮下,中小银行们存在巨大金融科技需求的缺口

不做对公,今天吃不上饭,不做零售,未来吃不上饭。几年前,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的一句话成了如今银行业发展境状的真实写照。

众所周知,银行主要有两大业务,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前者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企业业务,后者可以理解为针对个人的金融服务。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我国银行业历史上较长一段时间银行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对公业务。

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加之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下行周期,企业信用风险不断加大导致坏账风险陡增。金融脱媒、利差收窄和不良率攀升等不利因素挤压了曾经作为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业务,对公业务举步维艰。

而零售业务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相对较弱、经营风险较低而成为不少银行转型的新抓手。

据麦肯锡报告中显示,自2009年开始,零售银行业每年以23%的速度递增,零售银行正逐渐成为银行收入成长的重要引擎。麦肯锡方面预计到2020年,中国零售银行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零售银行市场。

近日,中国中小银行发展论坛和中国直销银行联盟发布《中国中小银行发展报告(2017)》(下称《报告》)。《报告》显示银行业大零售市场到2022年整体规模约将达到100万亿,中小银行将面临着新增约30万亿规模的大零售市场。

在整个银行业向零售化转型过程中,相比大银行,中小银行存在天然的障碍。

困难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在现有银行体系下,零售业务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有一个数据,当下中国的零售银行业在零售业务上的成本占总成本60%-80%,而收入占比往往只有30%-40%。

举个例子,过去以对公业务为主的银行,往往采用传统柜台受理的方式开展业务。但当你要发放100万笔单笔10000元的贷款,从获客、审贷到贷后管理,对银行都是不可承受的成本。即使按信用卡那样的作业模式,成本也很高。

二是中小银行没有对用户的风险定价能力。因为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客群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对这些人群建立新的一个风控模型,这对中小银行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一方面,他们过去并没有类似资产的风控经验。另一方面,其中涉及到的整体风控系统的搭建,这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需要具备相当多的能力。比如数据处理、大数据风控、图像的处理能力,语音识别能力等等。这是当下中小银行的技术很难达到的。

粗略估算,中国有超过4000家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因此这里存在巨大的机会。

3.3信也科技的价值:降低交易成本和更精确的风险定价。

金融科技公司最终赚的是两个部分的钱:(1)降低交易成本;(2)更精确的风险定价。

接下来,就从这两个角度来说下,信也科技为什么能做这部分业务。

1)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科技公司比传统银行在的交易成本低,核心在于自动化。

在当下信也科技的业务流程中,借款人只需在线上填写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审核,给出借款额度和费率,满标后借款人就可以获得资金。

具体来说,当开启一项借款时,借款人需在信也科技APP或网页上填写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并授权信也科技调取相关数据。

在完成基本信息填写之后,信也科技还会通过“高可用数据采集系统”来进行进一步的数据采集工作,目前该系统已对接了公司内部十几条业务线,对外实现了近百种数据源的采集工作。而这些工作绝大部分都能在在10秒内完成。

截至目前,信也科技的贷款环节中,人工不需要介入到具体的业务,全部实行机器审核。人工只做建立以及调整风控模型以及其他底层的东西,。

审贷流程自动化有两个好处,一是不会受到生产力的制约。在人工审核中,往往需要审核员具有一定审核经验。但人工审核是有极限的,当业务规模做大以后,又很难找到量足够大的成熟审核人员,这往往会限制规模的增长。所以审贷是必须自动化的。

另一方面,机器比人更客观,机器学习能够把最优秀的审贷人的经验和他避免的错误系统化,降低审核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对稳定地控制放贷风险、放款金额、放款利率,识别出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程度,有很大帮助。

除了贷款环节外,信也科技还分别在各个环节都采用了类似的功能。

比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声音情绪识别等技术研发了智能客服机器人和智能质检机器人。在资金端应用了自主研发的自动化营销系统,协助营销人员对市场营销活动进行有效地计划、执行、监视和分析,优化营销流程,使部分共同的任务和过程自动化,做到精准营销。

信也科技的运营效率,过去几年一直在优化。运营成本占放款量的比例在过去4年不断优化,2016年占比为4.92%,今年前三季度优化至3.55%。

2)更精确的风险定价。

通过技术帮助银行进行风控,并不是信也科技第一个干的。过去一级市场,有很多创业公司都打着科技赋能金融的旗号,金融科技一度成为一个风口。但最后,其实真正能跑出来的玩家屈指可数。

很重要的原因是,金融有自己的逻辑,没有纯粹的金融,也没有纯粹的科技。尤其金融又是一个典型风险后置的业务,一时放得爽,回过头看都是学费的情况也不少见。

要识别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有没有风险定价能力,唯一的标准是在风险周期内的历史数据。传统银行的一个金融业务周期可能需要跑几年,对消费金融来说就几个月。这种情况下,风险定价能力高低一目了然。而这往往是单纯科技公司所不具备的。

放在信也科技上看,过去P2P业务的逾期率,就是其最好的风控表现。上文对其风控能力已经有过讨论,这个不再赘述。

四、从金融中介服务到技术服务,信也科技的估值逻辑有望重塑

4.1助贷只是赋能中小银行的一种初级形式,必然会被更成熟的合作模式替代

信也科技定位于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其核心价值在于,为中小银行零售化提供技术支持。在当下,这种技术支持是通过助贷的模式实现的。

尽管助贷模式被很多人诟病,但助贷只是赋能中小银行的一种初级形式,必然会被更成熟的合作模式替代。要知道,为银行在零售端提供科技服务是一件相对新的事情,这会存在一个合作由深及浅的过程。

某种程度上说,助贷模式是当下双方合作,最容易见到成效的一种方式。但拉长周期看,大家都会越来越愿意为有价值的solution付费,深入合作阻力会越来越少,更成熟的合作模式必然会出现。比如,纯粹赚取获客渠道和风控技术的服务费,不承担业务本身的风险。

事实上,在很多公司身上已经可以看出类似端倪。据了解,信也科技已经有一定比例的业务采用类似的形式,未来这部分比例会越来越高。

4.2从金融中介服务到技术服务,信也科技的估值逻辑有望重塑

从业务上讲,转型轻资产模式的价值在于三点,降低来自监管的政策风险和规避了金融周期性带来的业务风险,业务规避了杠杆倍数的限制。

从这两年P2P整顿,到最近刚颁布的P2P转型小贷《指导意见》,以及关于融资担保公司,催收等方面的政策新规,互金公司在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一直存在。这也成为当下整个互金行业在资本市场估值极低的重要原因。转型科技服务,无疑是抵御政策风险最好的办法。

金融公司往往具有明显周期性,金融业务潜在的风险,导致绝大部分金融公司的估值都不高。而国内的互金企业,业务历史还都比较短,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金融周期,但周期一定存在,当周期真正到来的时候,互金公司是否能抵御风险,是一个问题。纯科技服务则可以有效降低周期性风险的影响。

另一方面,监管对助贷和自贷规模是有要求的,目前是不超过净资本的8-10倍,这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互金公司的业务规模。纯科技服务可以按成交量收费,业务量不会受到类似规定的约束。

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收入模式的变化,将直接改变信也科技等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逻辑。以往对传统互金公司基于贷款业务本身的分析模型,即利率-资金成本-坏账成本-获客成本-研发成本=收益,将不能全面体现其业务价值。

此外,一旦金融科技公司收入模式,从金融业务转变为科技服务,单单政策风险消失带来的估值修复,就存在可观的收益空间。



中国首席商业资讯门户;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商业网各频道、栏目资讯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中国商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12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商业之所以美好,就在于合作是一切团队繁荣的根本... "【中国商业网CCWIN.CN】
阅读18200 反馈0
上一篇:
万商云集联合林芝宏太电子商务打造藏旅商城网发布时间:2019-12-20
下一篇:
信也科技的价值重估发布时间:2019-12-20

Powered by 商业网 X3.3 Licensed © 2001-2024 Comsenz Inc. Design by 商业网<>

GMT+8, 2025-7-15 19:23 , Processed in 1.169190 second(s), 34 queries .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