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地说,圣诞老人的“第二故乡”是义乌。 不信?我们来看一组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美国85%的人造圣诞树来自中国。此外,从圣诞帽、贺卡、彩带、装饰灯到礼物,全球三分之二的圣诞产品几乎都来自中国义乌。 “世界超市”义乌也承载着国内消费流行趋势的走向。近一个月,刘畊宏跳操刷屏、精致露营爆火,带来义乌室内健身与户外装备的采购热。年初,北京冬奥会冰墩墩走红断货,网友们调侃让义乌来帮大家实现“一人一墩”。而我们日常刷短视频时,看到各种生活场景中销量10万+的爆款小物件,几乎都来自义乌小商品市场。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义乌小商品;工作中,义乌还是年轻人创业造富的“乌托邦”。“直播网红村”北下朱村吸引着全国各地网红达人来义乌淘金;城中村的自建房里,三五成群的青年正充满激情地倒腾着自己的跨境电商小店...... “世界是平的” 十五年前,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世界扁平化进程,全球供应链分工、服务外包,国际贸易重构了经济力量。而两千年前,中国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分别把丝绸、茶叶、陶瓷作为促进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名片”,享誉海内外。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神州大地,新中国经济开始腾飞,“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在过去40年里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名片,其中最接地气、最具人间烟火味的“义乌小商品”也就成为最有标识性的代表。 然而,这一切都是被“逼出来”的。因为义乌身处内陆,三面环山,人多地少,土壤贫瘠,资源匮乏,唯一适合种的是甘蔗。所以,义乌人不得不奔走他乡,挑着货郎担进行“鸡毛换糖”,这种小生意营生在改革开放前夕达到鼎盛阶段。直到1982年,义乌来了一位名叫谢高华的县委书记,他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确立了“兴商建县”发展战略,制定了“四个允许”政策,把路边摊小商贩统一搬到政府规范的集市,创立了义乌小商品城。 从最初的棚户集市,到单体综合商场,再到五期商贸城,过去40年历经下海潮、中国加入WTO、两次金融危机、(移动)互联网大爆发,每个阶段义乌小商品城踩着关键节点做出相应变革,发展为拥有7.5万商户,关联210万产业链中小微企业的商业生态,2021年GMV达到1867亿元,贸易辐射全球 23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内贸走向外贸,从线下走向线上,小商品城引领着义乌从(国内)鸡毛换糖走向(海外)大江大河。 5月20日,在中宣部“中国这十年”系列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称,义乌经验是“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的典型案例。“从2012年起,国家在义乌先后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试点、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十年来,义乌出口增长了5.4倍,进口增长了10倍,电子商务交易增长了6.1倍,从‘买全国、卖全国’走向了‘买全球、卖全球’,‘世界小商品之都’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9303.9亿元,其中,义乌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2901.6亿元,全国占比 31.2%,同比增长30.1%。2021年,义乌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928957.4万件,同比增长 29.5%。仅次于广州市,排名全国第二。 尽管国内疫情可控,供应链完整,还能让外贸保持着持续增长,但也面临着采购商来华减少,原材料与物流成本上升,供应链向外转移,传统外贸形态加速线上化,以及今年人民币持续升值对出口带来了不小挑战。数字贸易体系构建的同时,“外贸内贸化”趋势明显,要求在降本增效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内外融合发展的行业新痛点呈现:以义乌小商品城、武汉汉正街、湖南邵东工业品市场、山东临沂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国内传统批发市场,在疫情爆发后都面临着客流减少,及内需增长乏力的困局,而远离产业带的市场更为严峻,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整体框架下,数字化是突破传统业务物理限制的关键一招,重塑市场核心竞争力,义乌是有先天优势的。 作为改革先锋的义乌小商品城早在2000年左右已经拥抱互联网,开始多种电商的探索和尝试,疫情爆发以来,外商进不来、货也出不去、订单碎片化等带来的“内外贸融合”新痛点,迫切需要一个线上线下高度融合,贸易履约全链路服务的综合贸易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主体便利、高效的参与国际贸易赋能和增效,这就要求有更好的数字化改革来匹配疫情之下的全球贸易现状。 面向更立体、更精细、更高效的数字化贸易转型,义乌小商品城把此重任落到了Chinagoods身上,于2020年底正式上线,2021年平台GMV达到168亿。成立时间不久,同被视为跨境电商的重要渠道之一,但缺少聚光灯的Chinagoods,远不如亚马逊、速卖通、SHEIN等平台受到的关注度高。其作为B2B的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具备提供的国际仓储、物流、支付、订舱等贸易服务,是其他平台不具备的。 值得注意的是,义乌小商品城以Chinagoods作为内外双循环的数字贸易转型平台,其所做的事也是其他互联网公司不能替代的。首先是因为有义乌形成的产业集群及贸易基础设施配套;其次,义乌小商品城线下7.5万商户的实名认证背书,可靠性、真实性有保障,是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启航地,约占全国1/70的比例,是中小微主体发展国际贸易的示范地。 “高速换挡” 如今,“1039”(海关监管代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几乎是跨境电商们首选的主流方式,而该模式真正起源于义乌。“1039”前身是“旅游购物”,单票报关单货值不能超过5万美元(与每人每年美金兑汇限额相等),2013年率先在义乌开始试点,单票报关单货值限额提升到15万美金,2014年正式升级确立了该模式。 义乌的产业基础,决定了它的外贸申报方式。因为当时国内很少有集市像义乌小商品市场这样海量的SKU,而外贸出口中又呈现“小批量小额度”的特点。一方面,如果走“0110”一般贸易模式的话,会受到品类数量的限制,不能“拼箱”报关;另一方面,从事小商品贸易的商户多为个体工商户,上游工厂很少给他们开票,下游采购商一般也没有硬性要求开增值税发票,所以报关时需要做到“无票免税”。 2016年,“1039”市场采购贸易模式在全国指定市场进行“复制”,截至目前约扩散到32个市场。如,广州的花都皮具市场、成都的国际贸易中心。相比之下,只有义乌的市场采购贸易模式能够在全市(地级市)境内,做到无票免税。这正是义乌小商品城进行数字化转型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与当地政府积极创新努力争取的付出分不开的。 得益于市场采购贸易模式允许义乌上万种商品拼箱出口、简略申报、无票免税,这就让义乌在市场采购贸易出口方面,保持稳步增长,占据全国总额的三分之一,并在中小商品的全球流通中形成“虹吸效应”。政策为小微企业一路“开绿灯”,相应地就要对这种贸易全过程进行监管,而监管源于服务,合法、合理、便利的贸易服务。 因此,义乌市政府打通商务局、税务局、海关署等部门数据,开发了一套市场联网平台,同时授权义乌小商品城大数据公司与Chinagoods 相打通,在数字化贸易全链路中提供服务的同时,满足闭环治理要求。针对外贸场景,在Chinagoods体系内,开放了独立工具型产品——采购宝。 据义乌小商品城大数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采购宝在2021年底正式上线,Chinagoods根据市场采购出口贸易中订单分散、拼箱申报、无票免税等特征,结合市场采购贸易“组货人制度”,推进市场采购的优化升级,实现一键“跟单采购”、“数字验货”、“装柜出货”、“智能报关”,即把订货单、装箱单、报关单及结汇单,“四单”串联了整个贸易闭环,确保了贸易的真实性、可靠性。 不仅如此,“采购宝”还与Chinagoods体系内的“环球义达”打通,提供义乌小商品城集团在国际物流、海外云仓、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履约交付。目的是让市场采购贸易更高效、更经济,让商户结汇更快,让外贸内贸化,实现指尖上的外贸,让出口阳光化、税务阳光化、收汇阳光化,比传统模式更阳光透明。 而Chinagoods 作为贸易数字化的主要载体,依托义乌小商品城线下市场,配套交付服务体系搭建,包括仓储物流体系、数字云仓、环球义达供应链产业园等。其跨境贸易服务的履约布局逻辑,与菜鸟国际业务板块极其相似。上线国际物流专线233条,累计发货量突破 110万立方米,海外仓加速拓展138个。在西班牙站点开展“Chinagoods 国家站+海外仓+展厅”运营模式试点。 尽管有互联网平台来实现贸易数字化,但市场采购贸易的生态链中,依旧很难“去中介化”,这也是由于该业态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因为碎片化订单,客户采购中又有个性化需求,且涉及账期贸易,需要“中间人”担保和做货品实物确认,符合传统外贸的流通规律。 这正是市场采购贸易“外贸内贸化”的根源,货品只是介质,核心还是人和人的服务,灵活性如同“经纪人”,以服务为导向。因此Chinagoods 的底层逻辑就是如何降本增效服务好贸易链上下游群体,所开发的数字化产品,要符合商户、外贸公司、组货人等外贸“语言体系”和“操作习惯”。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疫情“黑天鹅”发生前,义乌当地注册的外贸服务商约5万,常驻义乌小商品城的外商就超过1.5万。他表示,“自从疫情爆发后,很多中小外商来不了义乌了,这也导致过去靠着义乌小商品城‘大户溢出’的中小商户的生存更为艰难。” |
2014-05-28
2017-12-07
2017-08-08
2017-06-03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