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馒头的母公司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10月12日正式鸣锣开市。 作为巴比唯一的外部投资者,这是加华资本陪它走过的第八年。加华和它背后的掌舵人宋向前,也收获了金秋时节的第一枚果实。尝一口,甜甜的,还有点面粉发酵的香味。 国民早餐第一股的故事,我们来聊聊。 01 小包子里的时代剪影 巴比馒头的发展史是中国消费社会的一个独特切面。 1982年,安定门的早点摊摊主们,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消费市场的第一批弄潮儿。 1990年,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开业,当日客流创造了登峰造极的全球单店记录。用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来说,“花十块钱就去了趟美国”。这是麦肯如日中天的年代,西洋为上,左手一杯咖啡右手一个汉堡,吃的是个美国味儿。 2001年,上海南京路上开了一家刘师傅大包。这家包子铺的老板做包子生意连亏了两次,家乡安徽咸辣重油的包子口味在上海明显水土不服。这次,他选择了超大人流的南京路,还专门从老家购买上好的猪肉运到上海,人工切馅、制作口味清淡的上海馒头。 这一次他总算成了,三个月后这家包子店开始排队。 2003年,刘师傅大包改名巴比馒头,创始人刘会平更是用“巴比”注册的品牌商标,他也是上海第一个给馒头店注册商标的老板。 如今,从第一家门店开业算起,已经三十年过去了,麦当劳在中国已有超过3000 家的门店。而达到同样的门店数量,巴比则用了将近二十年。 如此快速的扩张有赖于刘会平的商业远见。 2003年有了“巴比”的品牌名之后,刘会平在2004年就开始学习麦肯,投资80万建中央厨房,统一加工馅料并配送到店。为了快速消化中央厨房的产能,2005年巴比开启了加盟模式,如今全国门店总数2931家,其中16家直营,其他均为加盟,门店数量比肩麦当劳中国。 从当初安定门热气腾腾的早餐铺子,到如今遍及华东街头的橙色巴比,包子始终养着千万人的中国胃,我们的消费自信也从西洋为上变成了国潮当道——小产品里藏着个大世界。 02 小产品的大事业 有人问,2块钱一个的小包子,能有多大生意可以做?更有许多人不敢相信,加华资本还投了这么个公司? 让我们来大概来算个账。 2019年末,巴比母公司中饮食品的营收超过10亿元,门店数量接近3000家(2019H1为2799家,2019年底约为2931家)。招股书披露,巴比每家成熟门店的年营收连续三年稳定在30万左右,月营收在2~3万之间。以餐饮行业10~15%的净利润率估算,单个巴比门店的门店利润在3000~4000元。 图片来源:中饮股份招股书 但因为巴比的门店大多是夫妻老婆店,老板就是门店员工,把20%左右的人力成本抛开,保守估计每家门店能实现6000~9000元的月纯利,也就是人均3000~4500元的月收入。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总理说了,中国当前有6亿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做个包子的小本生意,已经可以活在中国圈层经济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平上了。换句话说,巴比用产品供养了上海的早晨,也用二十年培育品牌的匠心,抚慰了千万个中国小家庭。 这是加华资本愿意和巴比站在一起的原因。 当然从商业的角度看,巴比也无愧于中国顶尖的消费品企业。 年营收超过10亿,直营店毛利率60%,加盟店毛利率30%,集团净利率接近15%。亮眼的财务数据之外,巴比更有近3000家的门店布局,这让它作为先行者,牢牢占据中国商业最稀缺的线下资源。 巴比在上海的部分地区门店布局,图片来源:红餐网 从商业模式上看,巴比是个通过产品和品牌,有效锁住了渠道的供应链型企业。 不论加盟店还是企业团餐等下游客户(巴比的团餐业务成立于2010年,作为直营业务2019年占比营收~10%且在不断扩大),产品永远是消费品企业的王牌,尤其对于餐饮赛道的公司而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在这一点上,刘会平带着巴比拿了个高分。 品牌成立仅1年多便投资建设中央厨房的刘会平,对餐饮行业的供应链有足够强的商业触觉。“中央工厂+冷链配送”的生产运输模式,也保障了近3000家门店在全国各处落地开花。 巴比在上海、广州建有两个大型现代化生产基地(华南地区体量小目前主要是外协加工)。对于面点企业而言,中央工厂的标准化生产环节中冷冻面团技术非常重要。冷冻面团技术之前的包子企业,都得将包子蒸熟再配送到店,门店回蒸后卖给消费者,别提现制的锅气了,连基本的口感都大打折扣。 2009年,巴比率先攻破了冷冻面团技术,如今它只需要在中央工厂,让生制的包子保持发酵并将其配送门店后,再在门店进行醒发和蒸熟,保证了包子产品的口感更接近于现场蒸制。除了配送冷冻面团之外,部分门店巴比也直接配送馅料,在门店实现真正的手工包制、现场蒸熟。 冷冻技术、中央工厂、物流配送而打造的更具弹性和规模的供应体系,是巴比成为早餐市场龙头的重要护航。 |
2014-05-28
2017-12-07
2017-08-08
2017-06-03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