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做了投资之后,才更了解媒体行业的低潮 8号楼:当年是什么让你决定从投资人回归媒体人? 冯大刚:我离开媒体的时候,媒体行业很低潮,收入快速下降,人才也快速流失。是做了投资之后,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知道怎么样把媒体做好。 这四年我一直在想,媒体的生存问题,尤其是垂直媒体,不能只做广告。 媒体是B2B2C,你的读者是C,你的客户是B。媒体的广告业务,实际是卖了一部分C的影响力给B,但这件事情非常间接、低效。但是如果你将B端和C端都发展成你的客户,效果可能不一样。比如,我的读者是创业者,卖广告的话,平均到每个读者仅仅是几毛的利润,那么现在我们去跟阿里合作一个商学院课程,这个2C的收获可能从几毛变成了几千、几万。 8号楼:近几年很多科技媒体都在谋求上市,过程不是太顺利,为什么36氪可以? 冯大刚:36氪不是一家科技媒体,甚至不是一家媒体。36氪不是一家科技媒体,因为创投报道只占我们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泛商业、财经报道。36氪不是媒体,可以从财报看到,50%左右的收入来自于企业服务。 所以,36氪不是典型媒体的广告收入为主,而是企业服务为主。 2015年36氪企业服务收入几乎为0,只有广告收入。 我们当年提出的目标是,广告收入增长前提下,每年提升服务收入10%以上。最终36氪通过不到4年的时间,将这个数据提升到50%,这个数据超过当时的预期。所以,在商业模式上,企业服务和会员服务占比越来越高,未来企业服务占比会更高。 36氪企业服务之路可以复制吗? 8号楼:内容行业的天花板低,36氪是如何有效进行商业化运作的。36氪的方向,对其他媒体的转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吗? 冯大刚:我觉得对于内容型公司来说,第一步还是要做广告,第二步做会议活动,第三步才能做服务型业务。在拓展新的领域的企业服务客户前,36氪往往先拓展垂直领域广告服务,然后才是做企业服务。 举个例子,36氪如果想覆盖汽车行业的企业服务客户,会先从汽车行业垂直媒体切入,通过垂直媒体获取流量,获取广告客户,再将广告客户的一部分转化为会员服务以及企业服务客户。 未来企业服务在36氪总收入的占比只会越来越高。 我甚至觉得广告也是服务的一部分,广告是一种信息服务。我相信很多公司是把服务做为广告的补充,这一点上,我们是把广告作为服务的一个先导。 8号楼:企业服务业务方面,做过什么样的探索? 冯大刚:2017年我们在商业上开始新的尝试,内部叫做“to B创新”。 我记得当时我们的第一个客户是宝洁,宝洁的需求是要做一个发质检测,需要36氪推荐化工行业的创新公司。接下case之后我们发现,达成发质检测这个诉求,需要的不是化工企业而是AI视觉检测。最终36氪帮宝洁找出来4家公司,利用计算机视觉检测发质。 其实我们接到宝洁的需求,也挺意外的,很少有人找我们不是做广告的。最终产品当然不是36氪做的,但是宝洁找不到这样的公司,或者寻找的成本很高,我们可以帮宝洁更快速找到计算机视觉公司并筛选到合适标的。 8号楼:这个业务最后发展的怎么样? 冯大刚:这个业务在两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客户到几十个客户,而且这几十个客户几乎都是世界500强。这个业务一开始叫toB创新,现在叫咨询业务。 这个业务2017年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还在摸索,做的也比较笨重。如今从几千家公司中筛选合适者,比之前几十家公司的筛选更加复杂了,但我们在处理上却耗费人力更少。其主要原因是处理方式、处理技术的迭代,依靠数据平台和流量平台的支撑,效率更高。 例如,今年9月份跟大众合作中,36氪帮他们找了上千家公司,最终会选出24家公司成为大众中国合作伙伴。(这个case还在进行中)但这个case是一个很精简的小团队完成的。 8号楼:第一个失败的案例是什么? 冯大刚:其实我们在2015年做过FA(投融资服务)。最初的时候初创公司找过来,问能不能帮我们去做融资。后来我们将这个业务优化成为“融资合伙人”业务。 36氪早期会比较多采用线上广告的方式,随着客户需求的多元化和36氪自己业务的探索,也在不断的尝试提供不同的服务。在探索的过程中,有的服务能发挥平台优势满足客户需求,有的服务看上去很美好,但其实交易周期较长,人力投入较重,不能够完全消化我们的优势,所以我们也在不断调整策略。 8号楼:你认为36氪对商业模式的探索,对于其他媒体来说是否可复制? 冯大刚:我们探索的只是未来的方向之一,我认为未来媒体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媒体来说,运营重、盈利重、资金重的服务方式,往往力不从心,并且最终效果不好。这种轻型、连接型的,往往轻松并且毛利相对较高。36氪很适合做居中方,36氪想利用数据库和平台资源将(企业服务)这件事变得可复制,可规模化。 另外,我个人总结媒体无论商业变现还是转型,媒体的根基是“品牌”,这个是不可动摇的。 8号楼:你认为是什么支撑36氪过去三年转变? 冯大刚:36氪具备两个优势,一个是数据平台的支撑,我们数据平台有80万家新经济公司;另一个就是36氪的流量平台,能够发布内容,更快找到相关公司。 如果我们没有数据库,做起来会非常费劲;如果没有流量平台,做起来也非常费劲,这就是为什么36氪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两个原因。 在复盘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之后我们得出结论,适合媒体的企业服务,是轻型的、连接型的。 过去吹的牛做到了,未来少年可期 8号楼:从媒体人到投资人,再到创业者,角色的转换对于你来说难不难? 冯大刚:难。36氪在做的事情,没有人做过。我们要以内容为切入点,最终导向企业服务,这件事情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没有人做过。所以我们也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试错,不断探索还有什么可能性。 从媒体人到投资人,我(原本)认为对于我来说不难,结果事与愿违。刚加入经纬的时候,我有13个月一个项目都没投出去。在经纬的期间,我聊了2000家初创公司,给几十家公司做尽职调查和访谈,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商业的理解更加深刻。 从投资人回到媒体人,由于有了在经纬的经历,在那时积累了对商业的理解,帮助了我在36氪走得更顺。 8号楼:如果不是36氪,而是其他初创公司邀约,你会加入吗? 冯大刚:我一直在等这样的一个机会。如果不是36氪的话,我可能还在做投资。 (当时)我跟张颖(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说,我要去36氪,去了我能帮你赚比在经纬中国更多的钱。后来也做到了。 我记得我加入36氪给大家开的第一个会。我问大家的第一个问题,媒体公司本质上是媒体还是公司? 多数人的回复是媒体。我跟大家说,不,我们的本质是公司。首先我们是一家公司,其次我们才是一家特殊的公司,具有媒体属性的公司。 8号楼:36氪选择在2019年这样外界资本环境相对严峻的时间点上市,为什么选择2019年上市? 冯大刚:我们决定上市的时候是2018年,那时候市场还挺好的,上市准备需要一年。当时也可以中止,我们没有,因为短期内股价好不好,不是我们选择时间的主要因素。 8号楼:上市前后对公司的管理上和个人的心态上有什么不同吗? 冯大刚:从敲钟的那一刻开始,我自己心态上也发生了些变化,觉得很多事不重要了。如果说以前看的是业绩,现在看的是业务。比如说,今天能不能达成几百万、几千万订单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帮公司找到长期提供价值的核心的方向。 8号楼:36氪离你理想中的状态还有哪些差距? 冯大刚:我们的企业服务才刚刚开始,现在才做了三年,距离我们理想的新经济服务平台还有一段路要走。 8号楼:如果有进度条,你认为36氪是什么阶段? 冯大刚:3/103。我们内部说,我们要做103年的公司,3年用来上市,100年用来转型。 如果给过去三年打分,我觉得是90分,因为我们过去吹的牛真的做到了。但对于未来来说,36氪还处于少年,我们希望公司不世故、有激情。 中国首席商业资讯门户;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商业网各频道、栏目资讯。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中国商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2014-05-28
2017-12-07
2017-08-08
2017-06-03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