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娜 即便是2019年11月8日纳斯达克敲钟的时刻,也不过是4年前一个瞬间的注脚。对于36氪CEO冯大刚来说,他做过无数重要决策,而3年前决定加入36氪,大概就是“当机立断”了。 2016年的夏天,将近晚上10点,36氪创始人刘成城给冯大刚打了一通电话,“出来聊一下,有个振奋人心的事情要跟你说。” 彼时,经纬创投的投资人冯大刚到达约好的咖啡厅,刘成城开门见山的告诉他,“想要把36氪的媒体业务独立出来,找一个人负责”。刘成城认为冯大刚是最适合担任36氪媒体总裁的人选,他希望接手这一职位的人选首先要懂媒体,其次要懂创业和投资。而冯大刚的职业生涯,刚好横跨媒体和创投两个领域。 冯大刚后来说,他一直在等待这样的一个机会。那天,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创业邀约,冯大刚只用了10秒的思考时间。 4年后,冯大刚分析当时的决断,“如何解决媒体行业的问题是我过去几年每天都在想的事情”。2007年冯大刚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加入《第一财经周刊》,2012年加入经纬中国负责投资,在离开媒体前,冯大刚经历了媒体行业收入断崖式下跌、人才不断流失的过程。 “我在一财不知道应该怎样改变,也看不透未来,几乎每周都有员工向我提出辞职,整个行业都是这样。”冯大刚说,“经过做投资人的职业经历,我想我对商业有了些更深的认识,我想再试一试。” 从这一刻开始,冯大刚想的和做的,都围绕“转型”两个字。 败绩与积累:探索媒体的边界 当时是2016年,依靠广告和订阅的传统纸媒日渐式微,面临人才流失和广告业务下滑,一批主流的都市报相继关停,活下来的也在全力向新媒体、融媒体转型。 “带着工具箱,跳回媒体这艘将沉之船”,冯大刚如此形容接受刘成城的邀约。 36氪像是突围的一匹黑马,聚集大量初创公司和投资机构资源,并且获得蚂蚁金服、经纬创投等头部资本加持。 尽管如此,36氪还是面临“有流量、有资源、难变现”的主要问题,彼时36氪媒体业务的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仍旧和传统纸媒一样,主要依靠广告业务。 在广告之外的商业模式上,36氪也在尝试探索。 2015年,36氪着手布局了五大业务板块:氪空间、创业媒体报道、股权众筹平台、36氪融资服务、36氪研究院。 然而,各模块业务发展并不同步,股权众筹业务随着行业热度消退逐步淡出,36氪也曾宣布将募集资金组建一支FA团队,后来也偃旗息鼓,发展到今天,除了最先突围的媒体业务,还剩下氪空间和鲸准两块关键业务。 在冯大刚加入后,36氪开始重新梳理和定位“对接者”这一角色。 “在复盘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之后我们得出结论,适合媒体的企业服务,是轻型的、连接型的。”冯大刚发现,“重人力、重资本、需要不断运营维护的业务并不适合36氪,往往力不从心,”例如36氪曾经帮助企业开发SaaS平台,“产品非常重”。 根据过往经验,冯大刚认为媒体的优势在于“成为读者、中小企业、大型企业的连接者”,因此更加适合媒体的商业模式也是“做连接性的工作”。 于是,36氪内部组建to B创新团队(现在的咨询业务),主要服务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帮助他们解决科技外包的需要。 宝洁曾找到36氪想要做一个油性发质的分析,委托36氪寻找一家拥有专业技术的创业公司。 “我们接到宝洁的需求,也挺意外的,很少有人找我们不是做广告的。”冯大刚说,当时心里也没底,但是我们觉得需要接下这个任务,做舒适区外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后来这个业务形态在两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客户发展到几十个客户,客单价也从几十万增长至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除广告业务和咨询业务外,36氪在后来还尝试了面向个人用户、企业用户、投资机构的会员订阅服务,现在也已经发展成为36氪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内容到服务:从0到50%的突破 “科技媒体公司,本质上是媒体还是公司?” 在加入36氪后的第一次员工会上,冯大刚如是问道。多数员工的答案是媒体,这让冯大刚很担心。他认为36氪本质上是一家公司,要服务于用户,还要产生商业价值;其次才是一家媒体,具有互联网属性的媒体。 过去三年,36氪一直在探索和转型,从一家新锐创投媒体到一家新经济服务型公司;从传统的商业模式,到不断探索商业创新的可能性;从广告业务为主,到企业服务收入占比过半。 “36氪也做过不少失败的项目,也走过很多弯路,但是回头来看,最后剩下来的,都是非常优秀的。”冯大刚总结试错和探索的过程,“没有前面那些尝试,就不会有后面这些让我们骄傲的。” 三年转型的成绩单,在36氪最新一季度的财报中可窥探一二。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36氪2019年第三季度营收1.3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8230万元增长59.1%。 其中,企业增值服务类收入占总营收48.9%,据冯大刚说,企业服务收入这一数字在2015年还几乎为零。 “未来,企业服务的比例只会越来越大。”冯大刚认为,传统媒体只做广告业务的效能太低,企业服务才是36氪现在和未来探索的方向。 ”比如,我们的读者是创业者,卖广告的话,平均到每个读者仅仅是几毛的利润,那么现在我们去跟阿里合作一个商学院课程,这个2C的收入就有可能从几毛变成几千、几万。”为什么觉得传统的广告效能太低,冯大刚举了个例子。“媒体的广告业务,实际是卖了一部分C端的影响力给B端,但这件事情非常间接、低效。但是如果你将B端和C端都发展成你的客户,效果就会不一样。” 冯大刚甚至认为,广告也是服务的一部分,广告是一种信息服务,可以看作是会员服务的补充,或者企业服务的先导。 今年11月8日,36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KRKR。 36氪的上市对众多观望的其他商业媒体而言,是一剂强心针。实际业务层面,36氪的数据也很好看,招股书显示,36氪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实现营收1.21亿和2.99亿,营收增速达148%。 在36氪上市之前,同类型的虎嗅网曾挂牌新三板,在网络广告、整合营销、线下活动、内容付费、培训服务、电商等多方面展开业务,最后由于新三板融资不畅选择摘牌。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巴九灵也曾想要借壳登陆A股,也因“不确定性风险”而落空。 当然对36氪来说,上市只是一个起点。 “以前很重视几百万几千万的订单,现在更看重长期的发展。”冯大刚表示,“自己在心态上也有比较大的变化,以前非常注重业绩和营收,会更加关注数据;以前会很关心一笔大订单是否能够顺利促成,现在更加关心36氪未来十年的规划,未来二十年的样子”。 当谈到36氪目前所处的阶段时,冯大刚表示,“少年时期吧,我们希望36氪是一家103年的公司,3年上市,100年不断地转型创新和探索媒体的边界,现在刚走了3/103。” |
2014-05-28
2017-12-07
2017-08-08
2017-06-03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