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大学创办人、「我有嘉宾」出品人吴婷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产业共同体”时代已来》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吴婷首提“产业共同体”,认为这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力量,并给出了产业共同体的6大时代特征: 1,技术赋能,跨界合作; 2,做自己,练内功; 3,品质革命,匠心回归; 4,共识机制,规则至上; 5,万物加速进化,唯一不变的是变革; 6,城市是一个超级产业共同体。 以下为吴婷的演讲内容,由「我有嘉宾」编辑整理: 在「我有嘉宾」吴婷采访集锦这个视频中,呈现了一部分「我有嘉宾」采访过的企业家。 世界上有两种人,引领者和跟随者。我们纪录的是一些引领者,我们也不断把跟随者变成引领者。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在思考我自己是什么角色。 彼德·德鲁克有一本书叫做《介入的旁观者》,这样的词可能是对我身份很好的描述。在这个动态的商业世界,我们一直在做观察、做连接。最近,无论是股市、债市、楼市,大家都能感受到一种危机感,在这当中,我们反思到底要怎么做。 我非常喜欢一本书叫做《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华为以狼性文化、危机意识、奋斗者精神而闻名,任正非在华为也经常问自己和大家这个问题。从前年开始,我也会问每一个我采访的企业家,“如果你的企业倒下了,会是因为什么?” 吴婷问众企业家:你的企业为什么倒下 所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企业家,短期内都死不掉,生于忧患的企业家可能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们今天举办这样的大会,也是请大家来共同思考,如果我的企业倒下会是因为什么?所以我们要怎么做,企业才不会在短时间内倒下。 当下问题和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空气里可能都是成长的荷尔蒙,有野蛮生长,也有泡沫出现。现在我和大家讨论几个基础问题。 第一,什么是新经济? 在刚刚创业的时候,我准备把「我有嘉宾」打造成新经济媒体,但后来我发现,我们每天都在报道科技产品。我以为这是定位出现了偏离,但是再往后,我就明白了,原来科技就是新经济的底色,新经济就是用科技创新为生产力解锁。因此,科技媒体是新经济媒体的必然阶段。 第二,什么是伟大的创新? 如果说科技创新可以解锁生产力的话,那么伟大的创新一定是一手人性,一手科技,所有人性需求的科技实践,都算是伟大的创新。 苹果公司是全世界公认的创新公司,它用科技的方式,顺应人性,满足了人性对信息、社交的需要。Facebook是第一个做社交网络的,它解决了想沟通,但又不能见面的难题,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每个孩子都要学习英语,但是足不出户怎么学到更地道的英语呢?用科技的方式,VIPKID做到了,让每个人能够自由找到他的需求。还有瑞幸咖啡,用了七个月的时间就成为独角兽企业,过去星巴克是人找咖啡,当我们看到这个标志会去买一杯咖啡喝,但瑞幸的模式是咖啡找人,除了500米外一定会有一家瑞幸咖啡厅之外,当我想喝的时候,可能我只要在手机上下单,瑞幸咖啡就可以快速送到家里。这些公司都是顺应了人性,让人性需求得到了科技的实现。 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伟大的创新。 第三,新经济的上一个风口是什么? 在过去的30年里,互联网改造了所有的行业,我们看到腾讯改造了社交,百度改造了检索信息的方式,淘宝改造所有女人购物的方式,美团改造了生活服务的方式,所以新经济的第一个风口是互联网改造了所有的行业。 互联网的本质是流量吗?不是,流量可能只是一个结果或者盈利的方式,流量可能是物质的体现,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 第四,新经济当下的风口是什么? 我们还需要连接吗?在上一个30年,互联网连接了我们的生活,在接下来的10年、20年、30年,互联网将连接什么呢? 谁在打造“产业共同体”? 一个时代标志:腾讯战略转型产业互联网 我们看最近发生的案例,国庆节前一天,腾讯不动声色地发布了自己新的组织架构调整,这意味着一家公司战略的转型,他们要转型到产业互联网。 那么这种转型意味着什么?首先,我引用一下原话:腾讯要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连接产业和消费,成为各行各业最贴身的助手。很多人认为是从To C转型到To B,在我看来,腾讯要从赋能大家的生活,转为赋能生产,他们要介入到产业链的更前端。 第二,互联网技术将持续地改造和赋能我们的产能,否则互联网一定是空中楼阁。 所以改革跨界共生是今天的大势。 七大事业群变成六大事业群,有人说互联网颠覆了很多的企业,它是颠覆还是赋能呢?在这里我想表达我的观点,其实互联网在短的周期内,没有死掉的产业,只有死掉的企业。互联网可能会颠覆一些企业,但是不会颠覆产业,只会让这个产业更好。比如说美团外卖是一个互联网企业,它可能颠覆掉方便面,但是赋能了餐饮行业,Netflix是美国最早的租碟的公司,后来变成了点播平台,最后去做自制剧,完爆好莱坞所有的公司,赋能整个影视行业,虽然颠覆了很多公司。 很多人觉得错过了流量红利期,但是接下来腾讯的转型向我们昭告可能下一个红利期要开始了,我建议在座的各位寻找一下当中的机会。 一次访学:小米生态链之协同作战 上周末我们去到小米的总部,小米的联合创始人刘德、CFO周受资接待了嘉宾大学的所有学员。小米到底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还是一个硬件公司?其实这个争论我理解为它不过是对于小米的市盈率到底是多少,你的想象空间到底有多大而引起的。 刘德跟我说:“小米只是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资金优势、用户量优势、渠道优势,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样一来,小米反而是没有界限的。” 认清自己,没有界限,是小米给自己的认知。 我们看到小米不会做空气净化器,但是智米可以,它是小米生态链企业,小米不会做耳机,但是生态链企业万魔科技可以。从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可以看到,小米已经深深跟产业绑定在一起。只要我们的美好生活需求当中有购买硬件的需求,小米就会很好。 小米好,产业就好;产业好,小米就好。小米把自己的命运紧紧跟产业绑在一起。所以我是坚定看好小米的。小米是在产业互联网、产业共同体中,是一个已经被证明成功的先行者。 基于腾讯和小米的案例,我想告诉大家,产业共同体的时代来了,今天在一整天的会议当中,我会提出一个产业共同体的概念,但是需要大家修正和优化这个概念,思考我们在当中的角色是什么?我们能为它做什么?它对中国的经济有什么意义? 产业共同体的时代特征 1、技术赋能,跨界协作。 不光是小米、腾讯,讯飞有一个开发者节,讯飞的开放平台上是开源的技术,共享给了45万创业者,每天有40亿人次在使用讯飞的开放技术,这就是技术赋能,跨界协作。刘自鸿先生在打造柔宇的“柔性+”平台,也是技术赋能到跨界协作的典型。 2、做自己,练内功。 我们每个人要做什么?我们要做自己、练内功。只要你将自己擅长的一面发挥到极致,就会有“核心竞争力”。过去说要补足我们的短板,今天短板不重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长板,就可以把容器做得更高。 德国的化学家瓦拉赫在年幼时,父母希望他成为文学家、画家,但是他的作品都被老师评价为“毫无塑造余地”。后来,他的化学老师发现了他的才能,经过培养,瓦拉赫在22岁时获得化学博士头衔,并最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每个人都有短板,只要找到自己的最佳人生位置,使长板潜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就能取得最惊人的成绩,这就是“瓦拉赫效应”。做人如此、做企业如此,做投资也是如此。 我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在深圳有一个投资人,做了十多年的消费产业投资,周黑鸭、百果园、奈雪的茶这些项目都是他投资的。虽然今天的他名声在外,但是十多年前,大家都认为他投资的东西没有想象空间、PE很低,就是开店做生意的。但是他坚持下来了,一直在这个行业里做洞察、理解、钻研,去投资项目。到今天,他坐上了消费领域投资的头把交椅,收获了行业的深度思考。这个人就是天图投资管理合伙人冯卫东。
|
2014-05-28
2017-12-07
2017-08-08
2017-06-03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