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2日至24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年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自2009年起连续第13次年会,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举办的第2次以线上形式为主的年会。 本次年会设置2场主论坛和12场平行论坛,100多名嘉宾围绕“迈上新征程的中国基金会”主题进行了交流碰撞,为行业奉上了一场年度思想盛宴。本次年会吸引近4000人直接报名,各线上直播平台的全网浏览量累计近200万人次;数十家枢纽机构及基金会自发组织了形式多样的集体观会活动。在为期三天的年会中,关心公益慈善的各界人士共话一堂、共襄盛举。 整场年会对新征程上的重大议题、行业发展的热点话题、垂直领域的重点议题、基金会的日常命题等内容进行了丰富而全面的展现、剖析和总结。内容涵盖宏观、中观和微观,议题设置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对内廓清迷雾,探明了基金会在新征程上的方向;对外破壁出圈,为行业凝聚更加广泛的力量。 开宗明义,解读新征程上的重大议题 身处大时代,迈上新征程。2021年,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三农工作全面转向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重大核心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站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高屋建瓴地指出“走向共同富裕,需要共享机制”,既包括法定社会保障的强制共享机制,也包括第三次分配的自愿共享机制。 通过对五个基本事实的诠释,郑功成提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必须要走出自己有特色的新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之路,绝对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话语表达,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的概念,是决定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与根本指导。”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郁建兴认为,第三次分配是由社会机制驱动的。从主体上看,第三次分配的主体是所有社会力量,并不仅仅是指财富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个体或者家族;从内容上看,第三次分配也不仅仅是财富分配,还包括时间、技能、知识等志愿服务。需要注意的是“第三次分配作用的限度”,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不宜被过度夸大。 浙江大学教授苗青提到,慈善事业的每一次放量,关联度最大的因素都是重大事件的发生,第三次分配等制度安排并不一定对慈善事业形成足够的影响,需要在放大慈善价值、补齐捐赠短板、撬动商业向善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第三次分配。 “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平行论坛在福州举办。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在从完成脱贫攻坚走向实现共同富裕的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是一个重要的抓手。乡村振兴必须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通过土地制度改革等消除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在“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平行论坛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指出,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是乡村的根本问题,富裕起来的农民需要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集体经济可以打通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不久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开幕致辞中,鼓励基金会行业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探索出更多慈善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模式。 跨界联合,培育破土而出的行业生态 回应行业发展的共同需求,联合解决行业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需要将视野从基金会业态转向范围更大、主体更多元的生态环境。 《聚力共生,协同创新: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13年实践之路》研究报告。 近年来,基础设施类机构对行业整体支撑的价值不断体现。“公益慈善基础设施2.0:聚焦关键点位 加速构建生态”平行论坛发布了《聚力共生,协同创新: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13年实践之路》研究报告,报告从本土基金会行业平台的实践切入,总结了基金会论坛13年来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强调,支持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耐心,要看到任务的长期性。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表示,腾讯公益平台经过14年的发展,未来将在推动公益生态上发力。除了加大平台对社会组织和中小爱心企业的服务力度,腾讯基金会还将尝试通过公益创投,支持行业中介组织发展,以及更多战略性资助等方式,推动公益组织生态的发展。 烟台市希望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孙传彬谈到了“区域性基金会”在公益生态构建的作用与挑战。他提到,区域性基金会要想实现更大的影响力,就必须承担起推动区域公益生态建设的使命,将区域内的公益资源联结起来。 基金会论坛长期致力于参与和支持区域公益生态建设,首届山东基金会发展论坛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山东峰会将于11月25日至26日举办,推动山东本土活跃基金会与社会组织的联合联动、共商共议、共建共享。 “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平行论坛在苏州举办。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李文荟分享了处在公益链条中上游的基金会,如何支持行业伙伴们更有力量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她认为,支持合作伙伴成长,需要基金会自身有能力抓取合作伙伴的核心能力和解决方案,支持对方实现项目模式和技术的积累。 除了上游资源方,构建完善的生态还需要民间公益组织转变观念。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蒋倩在年会观察中提到,专业性是民间公益组织的立身之本,在深入研究社会问题,服务弱势群体的同时,还应该保持优势视角,为服务对象赋能。 资助者圆桌论坛副秘书长张帆站在第三方的视角观察到,中国基金会的资助行为,要比感知到的多。以往认为很难做资助的公募基金会、企业基金会、资金规模小的基金会,都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资助方式,资助行为日益多样化。 “共话公益人才发展十年:破迷思看真问题,拓视野寻新解法”平行论坛在上海举办。 公益人才发展是本次年会上的一个火爆话题。在“共话公益人才发展十年:破迷思看真问题,拓视野寻新解法”平行论坛上,开场视频用不同方言吐槽了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的现状,引发了很多公益人的共鸣。在多位嘉宾的交流探讨中,行业人才发展的真问题得到呈现,支持行业人才发展的方法路径愈加清晰。 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项先冬在年会观察中表示,公益人才发展最需要突破的短板是公益人的基础素养,商业领域的培训学习可以成为支持公益人才发展的加速器。 “影响力规模化:从产品视角到系统视角”平行论坛在北京举办。 另外,公益组织在数字化上的探索与经验,从系统视角实现影响力规模化,从月捐启动到可持续增长,基金会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定位等行业发展相关的关键议题,也在平行论坛上得到了充分讨论和交流。 |
2014-05-28
2017-12-07
2017-08-08
2017-06-03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