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为期4天的2018第三届三亚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暨“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闭幕。本届三亚国际文博会汇集了32个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和24个国内省市的300多个优秀企业的30000多种展品。1个主会场、18大分会场联动开展,中国(三亚)国际文化创意设计大赛、VIP晚宴、开幕式、2018三亚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推介会暨签约仪式、国际“文化+旅游经济”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国际音乐会、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旅游文化推介会、各类特色主题日活动精彩不断,拉开了三亚年底文化旅游旺季的序幕;也展示了三亚以“文化+”战略为引领,致力于文化产业发展,助力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决心。 文化基底,匠心筑梦 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底,是新时代文化创意和文化成果的灵感源泉。本届三亚国际文博会策展时除在各展区渗透非遗文化元素外,还特地增设的“一带一路”非遗文化展区,本土非遗文化与国际优秀文化交相辉映、相应成趣。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出非遗项目,俄罗斯展出了鞑靼斯坦琥珀,阿塞拜疆非遗传承手艺人现场手工编织地毯,匈牙利则通过视频展示了莫哈奇的辞冬迎春假面狂欢节、猎鹰人和民间音乐科达伊教学法等非遗项目;18个国内省市地区非遗项目包括云南手工银壶制作工艺、西部贵州苗族服饰和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刻技艺等;以及黎锦、椰雕、藤编等8个海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向“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外游客展现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 工序复杂、工期漫长等因素使很多非遗的传承面临困境,但匠心筑梦的执着和新时代审美的融入,使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机,有内涵有颜值。来自海口的刘川在展区前为朋友精心挑选手镯,“印象中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比较刻板,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这次看到非遗文化融合进日常的以耳环、手镯等时代新潮款式,既能传承非遗文化,又能展现文化魅力。”“今天还有外国人过来和我的黎锦合影。”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丽琼说,她多年来对黎锦技艺进行革新,采用现代棉线增加黎锦用色,丰富黎锦色彩;将黎锦制作成为鼠标垫、披肩、香包等深受年轻一族喜爱的物品,并融入金丝线、新式纽扣等元素为黎锦作品增添点缀。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的展示平台,一位俄罗斯国际友人站在人群中第一排,仔细端详着景泰蓝的创作过程,还时不时拿出手机录下作画过程,用不算熟练的中文表达赞叹。年近七十的“高高”女士对阿塞拜疆的非遗工艺品爱不释手,足迹遍布十个国家的“高高”看到该展区样式繁多、做工精良的非遗工艺品都是纯手工制作而成时,不由地向远道而来的阿塞拜疆展区负责人竖起了大拇指。她说:“如果还有机会去旅行,我的下一个目的地会是阿塞拜疆。” 大英博物馆、颐和园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MOMA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四大全球顶级博物馆也共同助力本届三亚国际文博会。一本正经地展出断臂的维纳斯、圣母与耶稣等馆藏原版等比例缩小版复刻品的同时,也不忘通过文创周边反差卖萌,掀起抢购风潮。 “文化+”创新商业 在本届三亚国际文博会上,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很多行业产业在文化方面的尝试,不再是简单地以文化创意为手段,让传统行业“+文化”;而是以文化为底层架构和社会操作系统,从产业层面就充分发掘文化附加值在消费过程中为消费者带来的心理愉悦感,以文化为传统产业赋能、为居民生活增色。 “文化+旅游”在三亚根深蒂固、活力十足、潜力巨大,商机无限。南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天涯海角风景区、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等景区建设日趋成熟,三亚千古情、红色娘子军、田野狂欢、海昌梦幻不夜城、海洋科技馆鲸世界等文化景点落地三亚,成为三亚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拼图。2017年三亚市接待过夜游客1830.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6.17亿元,占海南省旅游总收入的二分之一。 “文化+科技”,在“科技动漫区”除了展示三亚和海南在南繁科研、深海科研和遥感测绘等优势领域的成果外,策展时更注重展区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展示了虚拟现实、人机互动、人工智能等创新产品。“梦回神州”VR体验满足了孩子对外太空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通过模拟火箭发射到登上月球等太空知识科普,在孩子心中种下一个宇航员的梦想。“蛟龙号”VR体验让人惊叹深入7000米海底世界的科技魅力,且不忘海洋科普,指出了海洋垃圾、过度捕捞、石油泄漏带来的海洋生物畸形甚至窒息死亡、环境污染这些问题。 |
2014-05-28
2017-12-07
2017-08-08
2017-06-03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