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6月27日消息, 据彭博报道,英国全民公决退出欧洲的结果已经产生了一系列输家——英国的金融业、卡梅伦、英镑、欧洲一体化进程……不过,在全球市场的一片混乱与动荡中,至少已经有一个超级大赢家的身影变得清晰起来 ...
6月27日消息, 据彭博报道,英国全民公决退出欧洲的结果已经产生了一系列输家——英国的金融业、卡梅伦、英镑、欧洲一体化进程……不过,在全球市场的一片混乱与动荡中,至少已经有一个超级大赢家的身影变得清晰起来,这就是中国。 短期之内,中国原本已经步履蹒跚的经济可能因为欧盟的混乱而遭受到新的牵累,一个更小的,更不稳定的欧洲市场,一群资金上更捉襟见肘的消费者显然都不是中国出口商愿意看到的. 长期角度看来,英国退欧几乎注定是中国经济和政治的长期利好。 哪怕是一个充分一体化的欧洲——由于债务负担、高昂的成本、傲慢的官僚机构,以及至少一些领域很可疑的竞争力——要与中国展开全面竞争,尚且吃力,更何况是一个撕裂的和片段化的欧洲。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崛起,显然是少了一个重量级对手。 人们不该忘记欧盟最初是为何要建立。欧盟的拥护者当然都高举着和平与民主的旗帜,但是在实践层面,一个关键的目标就是要强化这一地区在全球经济当中的影响力。众多的欧洲国家都知道,如果他们形成一个统一市场,共享诸多管理机构,乃至单一货币,他们就要比各自为战时强大许多。大家希望能够将一群富有但争吵不休的国家整合为一个巨大的经济集团,能够与美国,以及近年来的中国分庭抗礼。 可是,说来容易做来难,欧盟的理念实现得颇为挣扎,还为此吃了不少苦头。由于各国顽固的民族主义情绪,欧盟始终难以达到真正的稳定,也自然很难在贸易和地缘政治问题上形成统一立场。 这种失败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在与中国的关系上面。理论上说来,欧盟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向北京施压,迫使对方开放其市场,进行公平贸易。相反,欧盟各国依然是各自有各自的盘算,彼此互相竞争着去抢夺中国的投资与青睐。在英国的卡梅伦去年与中国打得火热之后,德国的默克尔又出现在北京,寻求自己的商业协议。现在,欧盟当中的第二大经济体说了再见,显然中国分裂和征服欧洲的成算又大了许多——中国人将得到更为划算的协议条件,而且欧洲也更加没有人敢于抱怨他们种种扭曲市场的做法了。 如果整个欧盟能够对中国采用统一的政策,欧洲企业的日子原本应该比现在好过得多。尽管中国企业在欧洲进入了血拼节奏——甚至大举买进足球俱乐部的股份——可是默克尔最近访问北京时,却还在争取外国企业享有与中国企业同等权益的资格。如果默克尔、卡梅伦和欧洲其他领导人能够肩并肩地面对中国,他们获得成功的机率显然会大增。 相反,像现在这样,一个缩水的欧洲共同市场只能进一步削弱这些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欧洲企业,从大银行到初创科技公司,注定都将无法享受到一个真正完全发育的全欧市场能够让他们在中国获得的好处了。 26日,在“新动力新起点 中国的G20愿景”论坛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李稻葵表示总的来看中国去英国投资,英国真是最后脱欧了,就算最坏的可能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英国原是欧盟大国,对华态度积极,英国的对华政策对欧盟产生过不小影响。例如,在呼吁欧盟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英国持积极的对华立场。 冯仲平指出,中国企业之所以要进入英国,不只是因为看中英国市场本身,更因为它们还把英国视为通往欧洲的门户。对于这些企业,尤其是金融类企业来说,英国“脱欧”后作为欧洲门户的作用必然弱化,中国企业对英国的看法也会发生改变。 此外,英国“脱欧”后产生的不确定因素短期内可能导致伦敦股市和英镑汇率出现剧烈波动,人民币汇率及中国的金融市场将受波及。 和讯网此前报道,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24日表示:央行已注意到英国“退欧”公投结果公布后金融市场反应,并已做好应对预案。央行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护金融稳定。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加强与有关央行、货币当局以及主要国际金融组织的政策沟通和协调。 |
2014-05-28
2017-12-07
2017-08-08
2017-06-03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