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商业网 俞愚 讯:颠覆性的技术,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从诞生到无所不在,往往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从电视诞生到电视行业兴盛,人类用了30年时间;从移动电话出现到手机无所不在,用了40年。那么,从2016年的“VR ...
中国商业网 俞愚 讯:颠覆性的技术,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从诞生到无所不在,往往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从电视诞生到电视行业兴盛,人类用了30年时间;从移动电话出现到手机无所不在,用了40年。那么,从2016年的“VR元年”,到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阿凡达”,需要多少年?从8月28日在京举办的理解未来第19期讲座中,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翟振明教授给出了从VR(虚拟现实)到ER(扩展现实)的假想路径图,描绘出有关未来世界的无限可能。 据了解,虚拟现实的探索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即已开始。如果把由此延续到70年代的探索称为“VR 1.0”,上次世界90年代“VR之父”拉尼尔带起的第二轮热潮称为“VR2.0”,2016年开始的“VR元年”,其实已经是历史上的第三次。面对如今炒作汹涌的“VR概念”,翟振明教授开章明义地给出了VR的三个关键字:3D、互动和沉浸感。 翟振明说,VR技术第一要素是要3D,一定是两眼成像。人类的眼睛,两边看同一个东西是不一样的,这样才能形成3D形象,才能有空间感。VR要虚拟整个物理世界,3D是其中的关键要素。第二是要有互动,要有动作捕捉,动作捕捉反馈到电脑,经计算后刷新画面,使体验者看到的图像,和真实世界一样。第三就要有沉浸感,沉浸感不单要360度,还要求纵向应该有变化,人在动,场景是不动的,这样才能感觉人就在那个世界里面,而不仅仅是看。 在VR之上,翟振明提出了ER的概念。ER是扩展现实,是虚拟现实与物联网整合起来的系统,人们将通过“人替”,也就是类似电影《阿凡达》中的阿凡达(Avatar),以实现虚拟场景与现实世界的无缝衔接——科幻小说里的世界似乎已经向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敞开了一道门。在未来的新世界,人和组成人类生活的很多基本概念都要被重新定义。 翟振明认为,从VR到ER,也许需要100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在未来还没有来到我们普通人生活之前,我们将需要“造世伦理学”,制订出一个符合人性,让大家更好体验生活的规则的框架,让普通人在迎接未来的时候有更多美好的期待。(记者郑海燕提供素材) 标签:VR ER 中国首席商业资讯门户;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商业网各频道、栏目资讯。 |
2014-05-28
2017-12-07
2017-08-08
2017-06-03